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、经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严重者出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,病死率高。我国广东省、海南省、广西省从1976~1991年曾约有14次规模不等的登革热流行,有些地区如云南西南部虽未发现登革热病例,但正常人群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体,表明这些地区也有登革热的隐性感染。
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。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,如海南岛等地区,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,以长江以南为普遍。伊蚊体中小型、黑色,有银白色斑纹,幼虫孳生于小容器积水中,白天吸血。当伊蚊叮吸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,病毒进入蚊体内,在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,8~12天后当再叮吸正常人血时,病毒随唾液排出进入人体内,造成感染。伊蚊可终生携带和传播病毒,并可经卵将病毒传给后代。
本病的流行与蚊密度有关,流行季节一般在每年的5~11月,高峰在7~9月。
人感染登革病毒后一般经过5~8天潜伏期后,突发高热,24小时体温达40℃,发热后即出现明显头痛、腰痛、骨关节及肌肉疼痛、皮肤出现瘀点或瘀斑、淋巴结肿大、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,登革热有自限性,预后好,病死率在0.1%以下。
若在病程中出血现象明显,如瘀点逐渐发展为瘀斑及紫癜,或鼻衄、牙龈出血、呕血或黑便,血小板减少,甚至休克、嗜睡或惊厥,则表明病情严重,视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。其病死率为1%~5%,伴有休克表现者预后不良。这两种严重病症通常发生于过去已有登革病毒感染,现再次感染的儿童或成人。
如何诊断及防治登革热?
应根据流行病学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。凡在流行区或到过流行区,在流行季节有突然起病、发热、剧烈肌肉痛、骨关节痛、颜面潮红、浅表淋巴结肿大,热后2天出现皮疹,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者应考虑本病。若早期面部及四肢出现明显瘀点或瘀斑,束臂试验阳性并迅速休克,有明显出血者对登革出血热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。分离病毒和血清学检测为确诊的主要依据。
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无特效治疗方法,主要是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。
预防登革热,最主要的措施是杀灭蚊虫,清除蚊虫孳生地,同时做好个人防护,防止蚊虫叮刺:
1、消灭蚊幼虫:发动学生、家庭妇女,家家户户齐动手,倾倒盛养富贵竹、万年青……的花瓶、花盆中积水,清洗根部,3-5天换水一次。在花盆假山中放养鱼,吞食蚊幼虫。 大面积积水可加入汽油,使幼虫窒息死亡。
2、消灭成蚊:
1)室内交替使用“泰康”、“奋斗呐”喷杀。喷杀的地方是房屋阴暗处,窗帘布、墙裙等。室外可用“菊素灵”喷杀。这些药物也可杀灭苍蝇、蟑螂、蚊子等昆虫。
2)做好个人防护:睡觉时要挂蚊帐或点燃蚊香,涂驱蚊油防蚊。蚊帐可用“泰康”、“奋斗呐”浸泡,凉干再挂,杀灭成蚊。